今天是: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
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建筑学学术硕士(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4 09:54:11 阅览次数:

一、专业简介

建筑学本科专业自1989年开始招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硕士点于2006年获批,2007年开始招生。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1年获批,2012年开始招生。2014年,建筑学一级学科(0813)首次通过评估(有效期四年),并在当年申请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点(0851)获批,于2015年开始招生。2016年,建筑学硕士点提前申请复评,并通过复评(有效期4年)。2020年,建筑学硕士点再次通过复评(有效期6年)。建筑学科是学校优势建设学科。

二、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严格而完善的育人机制下,研究生学风优良,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各项实践中取得优异成果。

科学研究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学术能力培养,注重发现问题和概括分析能力的扎实提高,研究生全体参与基金项目申报的学术训练。强化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研究生在学期间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人均2篇以上。学位论文全部经由校外专家评阅,论文答辩均聘请校外专家担任主席。学位论文整体完成度良好,历次抽检评估的合格率为100%。

实践培养方面,学科为研究生搭建了高水平实践平台。研究生参加至少1 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实践。全部研究生都参加设计专题训练,在学期间至少参与1 项国内外重要设计竞赛,并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工程实践。通过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获奖人均超过1 项,其中“遗介”团队经过多年传承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团队,获得了“挑战杯”北京赛区金奖、全国赛铜奖等优异成绩。

注重挖掘研究生进一步深造的潜力,输送研究型后备人才,研究生总体申博率达到60%,多人考取清华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博士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将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有大型企业、高水平省部级设计院和研究设计机构。

三、导师队伍

学科拥有一支学缘结构丰富、职称构成合理,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年富力强的导师队伍。硕士生导师大多毕业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导师多具有海外留学或研修履历。有中国建筑教育奖获得者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青年英才、师德标兵等10余人,主持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3 项,获得全国首届教学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创新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学科外聘硕士导师均来自北京地区知名设计企业与研究机构,具有高级职称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担任大型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兼具学术造诣和工程实践经验,掌握学科前沿方向。

四、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

学科设有四个培养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其理论。有坚实的导师队伍和明确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清晰并注重交叉融合。

学科重视产教融合,以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科技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坚持“数字化、智慧化、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切实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1、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推动人居环境改善

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城市设计、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科研团队的专业优势,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14 项,其中作为责任规划师参与北京城市治理、提升小气候环境质量均取得突出成绩。

2、参与行业规范标准制定,服务行业发展

学科依托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F0304905-5),主持编制《面向协助残障人群疏散的无障碍环境设计技术导则》、《重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场景下无障碍疏散的智慧化风险评估体系》,形成重要成果。主持和参与编写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城市森林花园住宅建筑技术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北京森林疗养基地认证标准》、国家标准《无障碍通用规范》等。

3、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科学普及服务

学科积极参与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作为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分会秘书处单位,创建了“圆明讲坛”,成为京西重要的文化品牌。构建遗产保护研究实践平台,塑造科普教育一流品牌——“遗介”,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开展公众遗产教育,建设乡村振兴数据库,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案例。

4、积极拓展高层次国际合作渠道,服务中外人文交流

学科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建立了2个北京市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开展外培计划项目。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共建“智慧宜居城市与绿色建筑联合研究中心”(SCGBRC),形成产学研联合创业孵化器。创造文化品牌,服务学术共同体建设。

五、科研与培养环境、人性化培养方式

1、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搭建创新育人平台

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点,深入探索以提升研究生理论研究及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改革,开展年度优质研究生课程评定,鼓励教师结合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并积极培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在专业学习中“夯基础、强理论、重应用”,强调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从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两方面搭建研究生实践学习育人平台,并通过进行实践必修环节改革和实践成果认定、提供学科竞赛、学术交流专项等经费支持,以及进行学术之星荣誉的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学术交流,积极为首都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取得显著成果,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

2、严格内外部监督管理,严控各环节培养质量

学科秉持“一个目标,两面结合,三维监督,四方参与”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严格把控研究生各环节培养质量。“一个目标”是指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两面结合”是学校内部和社会两方面紧密配合,共同解决教学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中的问题。“三维监督”是学生、学科、学校形成三维立体的日常教学过程监督体系。“四方参与”是在校生、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通过培养成效不断调整培养过程。外部监督包括上级学位论文抽检和本校组织的贯穿各培养环节的外部评审,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评审等过程环节,均有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的参与,通过学科内外部质量监督的紧密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

3、强化设计实践环节培养,提升设计能力与素养

学科在研究生实践环节注重过程培养、素质提高、成果表现,具有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显著特色,要求研究生严格完成。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学术实践、设计实践。教学实践以辅助本科教学为主;学术实践包括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设计实践包括设计专题或设计竞赛。设计实践分别由导师培养小组、责任教授多层次负责。

打印】 【关闭